注册  |  登录
柳宗元——生有高名 没为众悲返回总站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廉政文化 > 廉政文化
廉政文化

柳宗元——生有高名 没为众悲

来源:本站   发布时间: 2024-09-06 14:25:22   浏览:618次  字号: [大] [中] [小]

柳宗元(773819),字子厚,祖籍河东蒲州(今山西省永济市),后迁长安(今陕西省西安市),世称“柳河东”、“河东先生”。因官终柳州刺史,又称柳柳州。中唐时期杰出的文学家、思想家、政治家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

柳宗元青年时就信奉官为民役的思想,他说,官吏是老百姓雇佣的仆人,吃用靠百姓,理所当然就应回报他们。其廉洁修身的事迹感动当世和后人。

廉洁自持,两袖清风

柳宗元认为做官要懂得知耻,这是底线和起点。柳宗元自述自己任官“廉洁自持,忠信是仗”,严格遵守规矩。柳宗元写过一篇《蝜蝂传》,说有一种小虫子名叫蝜蝂,它有个习性,就是特别喜欢背东西,看到什么就背什么,它背上的东西越来越重,虽然疲惫不堪,但却不愿停止,最终蝜蝂被压得爬不起来。这种小虫喜欢往高处攀爬,直至用尽力气,摔死在地上。写到这里,柳宗元感慨道,世上也有这种贪得无厌的人呀,见到钱财就只管取来……终日想着升官发财,变本加厉地贪赃枉法,总有一天,他们的下场也如那小虫一样。柳宗元以物寓人,以文警世,以蝜蝂的故事告诫人们,贪婪无度是自取灭亡的本源。

恪守正道,弘扬正气

柳宗元生活在唐代中期,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、宦官专政的局面。唐顺宗永贞元年(805年),以王伾、王叔文为首的官僚士大夫集团在顺宗支持下进行革新,柳宗元是其中一员。他们主张加强中央集权,反对藩镇割据,打击宦官专权,但终因政治力量不足,革新以失败而告终。革新失败后,柳宗元与刘禹锡等八人一同被贬地方任司马,柳宗元任永州司马。贬谪永州期间,柳宗元创作了一首五言绝句《江雪》,“千山鸟飞绝,万径人踪灭。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。”表达了一个政治家不向黑恶势力屈服、不与黑恶势力同流合污、决心秉志特立的悲壮气节。

勤政为民,造福百姓

柳宗元心中始终装着百姓,在被贬为柳州刺史期间做了许多利国惠民的好事。诸如重修文庙,传播儒学;教化民众,改革弊政;种柑植柳,开荒挖井,发展生产等一系列“有德于民”的举措,其“民本”“廉政”思想对后世官员有非常深远的影响。其中,最为史家所推崇的是释放奴婢事件。柳宗元“革其乡法”,使得那些沦为奴婢者,可以出钱赎身,也可以通过为债主服役的方法赎身。对于最贫穷的奴婢,柳宗元就自己出钱赎回,并送归其父母。在柳州期间,柳宗元还兴办教育,学子们不远千里来向他学习请教。在柳宗元主持下,柳州百姓争先学习汉话,在外仁爱,在家慈孝,民风得以淳厚。人们居住有了新房子,代步有了新船,喝上了干净甘甜的水,破旧的街巷得到整治,庙宇得到翻修,池塘园林清洁整齐,逃亡流窜的人纷纷回归,百姓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。柳州百姓高兴地说:“我们这个地方虽然远离京城,但我们也是天子的子民,现在上天派来仁爱的柳侯,还有什么理由不顺从教化呢。”

 怀乡之苦、政事之累、生活之贫,导致柳宗元病情更为恶化。他预感或将不久于人世,嘱告部将,又分别致书在连州的刘禹锡及潮州的韩愈,托请照顾自己的四个子女,并预托将自己入葬长安万年县柳家先人墓地。元和十四年(819年)十一月初八,柳宗元逝于柳州。柳宗元作为一州之长,生前为官清正,死后家境艰难,以至无力治丧。裴行立为其筹措丧葬费用,才由柳宗元表弟卢遵妥善料理了后事,将灵柩运回长安。

相关链接 < 返回列表
  • 上一篇文章:薛允升——惩治邪恶
  • 下一篇文章:杜 甫——忧国忧民 廉洁奉公
  • 热点新闻
     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纪委监委严把审理关口,建立“
      艺术属于人民
      以政务便民热线电话反映的问题为切入
      紧扣公款公权深化纠治“四风”
      点题监督聚焦群众关切 同题共答解民忧
      携手共建清正廉洁的地球家园——来自联
      持续擦亮“金色名片”
      狠刹大操大办歪风 持续推进移风易俗
      努力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
      做实查办案件“后半篇文章”
      以优质高效的审判工作做好宪法实施“大
      纪委书记谈监督丨注重实效完善基层监督
      规范高效开展诫勉工作
      推动党的纪律教育常态化长效化
      纪检监察机关持之以恒纠治节日“四风”
      压实责任促进担当作为 破解基层监督难
      紧盯国资监管责任落实 推动补齐管理短
      完善纪检监察建议闭环管理 增强刚性约
      黄河很美,将来会更美
    相关链接   · 新华网      · 人民网      · 中纪委      · 最高检      · 最高法      · 中国法学会      · 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   

    版权所有: 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(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)研究会 编辑:池晨旭 备案号:京ICP备10012170号-8
    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皂君庙东路4号院,邮编:100081,电话:010-66525588-2106 电子信箱:zgffclfzs@163.com